(記者 吳濤)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如何?又該如何創新?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舉辦的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教育高峰論壇上,眾多院士、專家“華山論劍”,各抒己見。


5月20日至23日,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舉行。中新網記者 吳濤 攝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表示,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術將為全球創造出15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人才是推動和保持一個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持久活力最重要的因素。

  數據顯示,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相關的產業人才需求規模,在2016年至2019年平均增長率高達74%。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很大,迫切需要推動人工智能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黃如稱,“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綜合性前沿交叉的學科,如何建立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率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關鍵。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數學、微電子、自動控制、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等等都有相關性,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培養適合多學科交叉的學生。”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稱,人工智能要想實現,光靠紙上的東西,光靠算法是不行的,你要把它放到機器里面,把人工智能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行,人工智能還是得機器為本。

  高文還表示,人工智能創新離不開類腦研究,人腦到目前為止,在智能這件事上是效率最高的系統,沒有任何系統能和它相比。人的大腦這個智能體本身是一個動力學的系統。

  “動力學系統既需要認知科學模型的解釋,也需要神經科學模型的支持。沒有這些,光靠數據硬訓練肯定不行。所以動力學系統是今后研究強人工智能非常關鍵的一個基礎,既包括解析的仿真,也包括功能的模擬,最后可能做出一些和人腦比較接近的功能體。”高文稱。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奇科技聯合創始人鄂維南看來,算法創新的嚴重缺陷、缺失,是目前人工智能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障礙。創新文化不足導致人工智能企業同質化嚴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臉識別,人工智能“四小龍”,真看不出來他們有什么區別。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認為,人工智能產業至少還有10年的黃金時段,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基于大算力和大數據,“我覺得深度算法有些東西會過時,但是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不會,這是機器的優勢。”

  計算機視覺“馬爾”獎三次獲得者、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表示,為什么當今世界有這么多的科學家,有更優越的條件,卻產生不了根本性的突破?因為我們的文化,科學家們現在都玩自拍,不是在想深刻的問題,而是有一個idea趕緊發表。

  朱松純還表示,現在搞人工智能的99.99%的人都在搞深度學習,“如果說深度學習將來真的是我們最終的結果,那大家都學深度學習就完了,那肯定不是。”

  “人工智能對外開始交叉,各行各業都用得上,大家非常擔心的一個情況是,人工智能可能要與哲學、美術、社會科學融合,甚至上升到哲學層面。人類文明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是一個很大的趨勢,我們要認真研究它。”朱松純說。

  聽完這些大咖的演講,關于人工智能,你理解是不是更深了?

本文專家熱議人工智能發展:光靠算法、數據硬訓練,不行!:http://m.hamsc.cn/industry-news/27.html,海川四維智能科技版權所有,抄襲必究!